“科学探索之旅”系列讲座举办第三讲: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挑战

期次:第419期       查看:10


  4 月 25 日晚,由教务处、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科学探索之旅”专题系列讲座第三讲在电教 300 人礼堂举行。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陶建华作了题为“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挑战”的讲座。讲座由计算系主任蔡连侨主持。
  陶建华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的起源以及发展历史,并引入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是探寻智能本身,试图研究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科学技术。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陶建华以深蓝机器人战胜国际象棋大师、AlphaGo 战胜柯洁等人工智能的标志性成果为例,介绍了人工智能近 20 年来取得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以谷歌、Facebook、微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他认为,人工智能是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基石。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工智能的发展呈现出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的特点,模型结构和算法正在加速统一。
  陶建华从感知智能、认知智能、专用智能、通用智能四个维度分析了人工智能的能力体系构成,结合当前行业研究和应用的最新成果,介绍了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他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在感知智能和专用智能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在更深层次的认知智能和通用智能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仍然很不成熟。陶建华以语言翻译和图像识别为例,介绍了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语义鸿沟,他认为,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基于常识和理解,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而当前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是基于数据和算法,并不是真正的“理解”。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仍然处于初期,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陶建华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应用正在从数字世界的非关键应用开始逐
步渗透到物理世界的关键应用,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四个瓶颈:语义瓶颈、数据瓶颈、泛化瓶颈、能耗瓶颈,技术革命量级的人工智能出现还需要很长的时间。陶建华详细介绍了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他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更侧重于技术应用,处于世界第一梯队,但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领域还有待于加强。陶建华指出,模拟人脑自主性和多步态协同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前瞻性和基础性方向,通用智能的研究是未来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的真正难点,人工智能的发展仍然需要漫长的过程。
  互动环节,陶建华与现场师生就人工智能对翻译等职业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人工智能与艺术的关系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互动。
  陶建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目前还担任 IEEE Trans. on Affective Computing Steering Committee Member、ISCA SIG-CSLP副主席、HUMAINE学会执行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中国声学学会理事、中重中文信息学会语言资源建设与管理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先后负责和参与国家级项目(863 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改委、科技部国际合作)20余项,多次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 863 等国家项目评审专家。在 SCI 或 EI 期刊或会议上发表论文150 余篇,申请国内发明专利 15 项,国际专利 1 项,编著学术著作 2 部。研究成果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获奖,两次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著名的学术会议上担任程序委员会委员或主席,包括 ICPR,ACII,ICMI,IUS,ISCSLP,NCMMSC 等。他目前还担任 Journal on Multimodal User Interface 和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Synthetic Emotions 编委。 (新闻中心 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