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索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期次:第409期       查看:23

  (上接第 3 版)大模块设置选修课程,以第三外语形式开设 40 余门外语通识教育选修课,提升本科通识教育质量。2016 年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首次在专业课程中拿出 12 学分作为学科方向课程,学校建设了历史学、政治学、文学、经济与管理、国际商务、翻译学、语言学、法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 10 个学科方向课程模块供学生选修。2015 年 12 月,学校出台《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试行)》。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转专业机制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构建了复合型人才成长路径。
      四、搭建面向国际一流大学、学科、导师的国内外联合人才培养平台
      提高国外合作院校的层次,鼓励和支持学校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扩大联合培养与合作科研的范围和规模。推进学分互认、访学研究和短期交流等合作形式,丰富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展双学位、联合授予学位项目。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英语授课课程建设、中外联合办学、国外专家讲座、暑期学校、增加海外学习资助等措施,营造国际化、多元文化氛围,扩展学生国际视野,多维度提升学生国际化程度。
  积极推进本科生 6+2 或者 7+1 模式,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组织优秀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一个学期或者一年。以2016 年为例,各专业赴境外开展专业学习人数达 505 人,占每年本科生总数的近 40%。此外,学校还设立了剑桥暑期学校、“海外精英发展计划”等一系列高层次短期国际交流项目。
  学校先后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等国际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领军院校建立了深层次、实质性的合作。2015 年至今,共有 30 名师生通过此项目赴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地区研究硕士和博士学位。
       五、以创新平台与机制体制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试点建立北外学院,打通各院系、专业壁垒,变革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外语和专业教育,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术能力,为学生成长提供多元发展的通道,培养融通中外文明的引领者。推进国际组织学院建设,打破传统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界限,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国际组织需要的“英法双语 + 专业方向”“英语 + 其他联合国工作语言 + 专业方向”“英语 + 非通用语 + 专业方向”的语言、专业双复合高层次人才。
       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打造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准的高水平师资
     (1)在培养机制方面,支持非通用语种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重视以重大项目、区域研究为引领的跨语种、多学科联合研究,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
  (2)在引进机制方面,引入企业捐赠等社会资金,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支持力度,建立聘期和聘任形式多样化的全职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的人才聘用制度,面向全球招聘引进海内外高水平人才和富有潜力的青年人才。建设海外一流学者访问交流基地,通过短期讲学、长期聘用等形式,引进境外一流学者来华教学或与中国教师开展科研合作,提高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3)在激励机制方面,深入实施青年教师、卓越青年教师、卓越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冠名讲席教授(学科带头人)和长青学者等制度,健全各级人才梯队培养支持体系。引入企业捐赠等社会资金,探索实施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等分配办法,完善多样化薪酬分配机制。完善教师海外学术交流和进修学习激励机制。支持教师出境在职学习,使具有海外研修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接近 100%。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