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经典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 《孙中山传》书评
国际关系学院 2016 级 周楚粤

期次:第409期       查看:18
  编者按 : 读书要读经典,读经典要读原著。阅读、观看、赏析“红色经典”,可以让人感受、领悟、发现多彩的人类思想文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使命感、正义感。为此,我们开设了“走近经典”栏目,鼓励同学们通过经典著作的阅读,了解“红色经典”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思想内涵、艺术特色,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享受艺术魅力。本期我们共同走近《孙中山传》。
      《孙中山传》由张磊、张苹所著,人民出版社 2011 年出版。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尽述孙中山先生致力革命的一生,下篇解析孙文学说的价值与取向。全书以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与近代化先驱为基点和主题,意在激励后继者继承发扬先生的爱国,变革和近代化思想,学习他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崇高的品格,为新时代作出贡献,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全书以学理性的思考分析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与学说,既指出了孙中山革命活动与学说的不足与局限,同时也用丰富的例证间接反驳了一些人以偏概全否定孙对中国革命贡献的说法,正面肯定了其民主革命先驱的重要地位。
  首先,书中承认了孙中山革命的不足与局限。革命初期,孙中山尚未认识到地主阶级是中国千余年来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基础,未能提出明确提出反封建纲领。同时,孙中山也未认清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实质,未能举起鲜明的反帝旗帜。虽然如此,孙中山仍不失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其以卵击石的勇气和心系中华命运的使命感令人钦佩。不论是康有为亦或梁启超,他们都有救中华于危亡渴望变革的心声,但在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在封建思想的束缚中,他们不断妥协让步,最终变革活动也都失败了。张謇第一次见孙先生之后,在日记中评价:“不知崖畔”。其实,正是孙中山的理想主义和无惧无畏的精神才敢彻底与旧势力作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为中国探索新的出路。
  尽管孙中山先生在艰苦环境中领导革命,屡次受挫,但是,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倡导与力行,才使得革命思想深入人心,才使得革命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清政府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倒下。
  孙中山的整个政治生涯呈现为一个“弧形”加半个“弧形”。一个弧形是他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活动的写照,从兴中会到同盟会构成升弧,辛亥革命为其顶点。二次革命、反袁斗争和护法运动则为降弧。半个弧形反映了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业绩,顶点为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弭平广州商团叛乱和北上。他的不幸病逝中断了这个弧形。
  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病逝。张謇在主持孙先生的追悼会时说:“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所以孙中山不但为首创民国之元勋,且为中国及亚东历史上第一大人物。……对孙中山,勿爱其长而因铲其短,勿恨其过而并没其功,为天下惜人才,为万世存正论。”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主流性和实践性原则,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从其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实践效果好坏及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评价。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固然,孙中山在革命手段上过于依靠外援,修建铁路不切实际,三民主义过于狭隘,未发动人民群众等局限性,但他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推翻封建皇权统治的功绩不可磨灭。同时他的思想和实践体现了人类进步的必然趋向,“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他的终极奋斗目标因之获得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认同。所以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与活动也是世界精神史上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