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新介

《曾朴:文化转型期的翻译家》

中文学院 马晓冬

期次:第372期       查看:92

  《曾朴:文化转型期的翻译家》一书选取了近现代文学家曾朴为研究对象,在文化转型期的历史框架内,考察曾朴的翻译实践及其对法国文学的接受与传播,并力图通过对其翻译策略、翻译与创作关系的分析来探讨文化转型时期的跨文化对话问题。
  专著主体部分包含四章:第一章梳理曾朴接触和吸收法国文化的线索,把握其各个时期文学活动的特点,勾勒曾朴的文学活动随时代行进的轨迹,呈现他在特定时代作为译介者的贡献;第二章结合对曾朴具体翻译文本的分析,总结曾朴的翻译观念与翻译策略,特别关注他在不同时期对翻译策略与翻译语体的探索及调整;第三章以曾朴对雨果的译介为个案,讨论译者独特的接受与译介取向,以及对雨果作品汉译事业的特别贡献,并藉此个案深入对曾朴翻译观念与策略的认识;第四章则从与曾朴著译活动同时相关的某些论题入手,描述其创作与翻译这两种文学实践间的互补与互动。专著的附录部分则容纳对史料的整理和考辨,包括曾朴著译目录的整理及曾朴日记手稿中文学史料的选注等。
  该书的主要创新与学术特色如下:一、就史料而言,由于曾朴知名作家的身份,相关研究已较为深入,但作者仍有进一步的发掘和修正(如对普林斯顿大学所藏曾朴日记手稿的查阅,曾朴手稿《法兰西文学史大纲》的发现,对曾朴首部译作《影之花》的著作权之考辩等等)。
  二、就研究方法而言,该书呈现出一种相对立体的译者研究样式:即将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与作为“历史存在”的译者这两个层面都纳入研究视野。既关注译者生命中与翻译转换活动直接相关的维度,又将反思从具体的翻译作品和翻译活动转向译者更为完整的人生与文化历程,转向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语境。该书以细致的文本分析为基础,努力在社会文化语境—译者主体—翻译文本这三者之间呈现出翻译活动本身的复杂样貌。
  三、该书有意识地全面考察曾朴的多重文学实践,特别关注他对域外文学文化的接受及其翻译活动如何体现并影响了其文化立场与文化选择,同时也分析了曾朴文学翻译与创作活动之间的相互沟通。
  四、曾朴的翻译活动跨越晚清与五四,处于中国近现代突出的文化转型时期。因而,在其翻译实践中呈现出的诸多问题,对于考察近现代文学翻译史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以往涉及曾朴翻译活动的研究,多忽视了曾朴翻译观念与翻译实践中呈现出的时代变化。《曾朴:文化转型期的翻译家》勾勒了曾朴的文学活动随时代行进的轨迹,进而讨论了晚清及现代文学转型期的跨文化对话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普遍性问题:如翻译的语体选择问题、译者通过译本的选择和阐释加入本土文学场的对话问题等等,具有一定理论价值。
《曾朴:文化转型期的翻译家》一书是我校中文学院教师马晓冬的专著,本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研究曾获得北京外国语大学 211 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的资助,专著的出版获得了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和法国大使馆文化处的资助。